移動端


當前位置:興旺寶>資訊首頁> 技術前沿

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碳基集成電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

2024-08-17 14:06:25來源:北京大學 閱讀量:39 評論

分享:

導讀:目前成熟的硅基器件技術的運算芯片主要依賴于架構的創(chuàng)新,而基于新材料電子器件的研究,主要集中在提升晶體管的性能,尚未有研究工作將二者結合起來。

 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(fā)展,尤其是ChatGPT等大模型應用的崛起,未來世界的數(shù)據(jù)呈爆發(fā)式增長,海量數(shù)據(jù)的處理對芯片的算力和能量效率提出了嚴峻挑戰(zhàn)。然而,高能效計算芯片的發(fā)展正遭遇芯片架構、晶體管性能兩個重大瓶頸:傳統(tǒng)的馮諾依曼架構已經無法滿足高速、高帶寬的數(shù)據(jù)搬運和處理需求,未來的高能效運算芯片必須在硬件架構上進行革新,以適用于神經網絡等模型的張量數(shù)據(jù)運算。與此同時,構建芯片的硅基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,也進入了尺寸縮減、功耗劇增的困境,亟需發(fā)展超薄、高載流子遷移率的半導體作為溝道材料,期望構建比硅基CMOS晶體管具有更好可縮減性和更高性能的晶體管。碳納米管具有優(yōu)異的電學特性和超薄結構,碳納米管晶體管已經展現(xiàn)出超越商用硅基晶體管的性能和功耗潛力,因此有望成為構建未來高效能運算芯片的主要器件技術。只有在系統(tǒng)架構和底層晶體管兩個方面共同實現(xiàn)突破,才能最大化地提升芯片的算力和能效。目前成熟的硅基器件技術的運算芯片主要依賴于架構的創(chuàng)新,而基于新材料電子器件的研究,主要集中在提升晶體管的性能,尚未有研究工作將二者結合起來。
 
 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、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彭練矛院士-張志勇教授聯(lián)合課題組,基于碳納米管晶體管這一新型器件技術,結合高效的脈動陣列架構設計,成功制備了世界首個碳納米管基的張量處理器芯片(如圖1),可實現(xiàn)高能效的卷積神經網絡運算。
 
圖1 基于碳納米管晶體管構建的張量處理器
 
  該芯片采用2bit MAC(乘累加單元),3微米工藝技術節(jié)點,共集成了3000個碳基晶體管,可實現(xiàn)圖像輪廓識別、提取等功能,圖像輪廓提取正確率高達100%(如圖2)。
 
圖2 圖像輪廓提取結果
 
  通過脈動陣列架構設計,芯片可實現(xiàn)高效地數(shù)據(jù)復用(如圖3),大大節(jié)約了張量運算所需的數(shù)據(jù)存儲、搬運等操作,精準匹配了神經網絡的運算特點。
 
圖3 脈動陣列架構與數(shù)據(jù)流設計
 
  在此基礎上搭建了5層卷積神經網絡,實現(xiàn)了手寫數(shù)字識別的應用,其理論正確率90%,實際正確率可達86%,與此同時,該芯片的功耗僅為295µW,器件總數(shù)也為新型卷積加速硬件中的最低值。
 
圖4 卷積神經網絡與手寫數(shù)字識別結果
 
  面向未來AI應用場景的碳基神經網絡加速芯片,具有更強的算力和更高的能量效率。進一步提升工藝水平,縮減器件尺寸,可使用180nm碳基技術進行流片加工。仿真結果表示,碳基神經網絡加速芯片可在1V電壓下工作,可運行的最高主頻為850MHz,能效可以達到1TOPS/w,遠高于其他技術,充分證明了碳基集成電路在未來高能效運算芯片領域的應用潛力。
 
  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“碳納米管張量處理器”(A carbon-nanotube-based tensor processing unit)的論文,于7月22日在線發(fā)表于Nature Electronics。北京大學電子學院、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的司佳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,彭練矛和張志勇為通訊作者,北京郵電大學張盼盼特聘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,合作單位包括北京郵電大學集成電路學院、湘潭大學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(chuàng)新研究院和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。
 
 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、北京市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大學微納加工實驗室的支持。
 
  原標題:電子學院張志勇、彭練矛團隊在碳基集成電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
版權與免責聲明: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興旺寶裝備總站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興旺寶裝備總站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2.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興旺寶裝備總站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我來評論

昵稱 驗證碼

文明上網,理性發(fā)言。(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)
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

    相關新聞